卫姓,大多源于周成王所封康叔的卫国,尊卫康叔为始祖。康叔初封于康国,西周初期,周公平定商武庚及“三监之乱后”,公元前1039年,周成王封康叔于故子姓卫国之地朝歌(河南省淇县高村镇),建立姬姓卫国,以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彻底灭卫国,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共立43君,有国830年,是周代时期生存最长的诸侯国。卫灭后,其遗族以国为氏。当今卫姓排行第171位,人口约68万余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2 % 左右。
一、卫姓起源
1、源于姬姓
源于周文王的第八子康叔之后,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康叔于故殷都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高村镇),建立姬姓卫国,以接管旧殷都朝歌七族的遗民。战国末时,卫国被秦国兼并。卫国公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卫。
《元和姓纂》载:“卫氏,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传国40余代,秦末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广韵》载:“卫,又姓,周文王子康叔之后,国灭因氏焉。”
《辞源》记载:“卫,古国名。周武王弟康叔封地。卫,姓。周文王子康叔封于卫,子孙以国为氏。”
2、源于鲜卑族
源于十六国时期鲜卑昌黎卫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后燕录》载:“晋朝时期,居于昌黎地区(今河南昌黎)鲜卑民族中有昌黎卫氏、渴烛浑氏部落,为鲜卑族的两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后,皆隶属于鲜卑拓拔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太和十九至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昌黎卫部随之进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进行的汉化改革政策实施过程中,昌黎卫氏、渴烛浑氏皆汉化为单姓卫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帝王赐姓
源于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李平为汉成帝的宫女,后被汉成帝封为婕妤(妃嫔的一个级别之称),赐卫姓,称卫婕妤。
《汉书·外戚传》(六十七下)载:“自鸿嘉(公元前20年—公元前17年)后,上稍隆于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也。”
4、源于姬卫满
源于汉朝时期朝鲜半岛卫满朝鲜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卫满朝鲜,亦称卫氏朝鲜,存在于公元前195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初时,由燕王卢绾部将燕国将军姬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推翻箕子朝鲜自立,是朝鲜半岛历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献证明的国家。姬卫满即位后,积极建立国家,称卫满朝鲜,并输入中原文化,使国家愈来愈强盛。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决定在公元前109年起兵远征朝鲜半岛。公元前108年,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合称为“汉四郡”。卫满朝鲜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子孙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卫氏,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今焦作市一带,逐渐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5、源于女真族汉化改姓
源于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是明朝时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长官,原为女真胡里改(火儿阿)部首领。镇所在今黑龙江省的依兰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纪初,女真统领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金国政权。以后,部分女真族人迁入中原,逐渐与汉族融合。留居在东北地区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时期归合芝府水达达等路管辖,在明朝初期,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在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叶就汉化称卫氏,为满族汉姓卫氏之先。
6、源于满族汉化改姓
源于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载:“满族巴佳尔氏,亦称巴佳拉氏,汉义皇帝卫士,出自金国时期宫廷侍卫军,成员大多为完颜氏族人。”“巴佳尔”,实际上原是一种官职称谓,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大内侍卫”,在元朝时期演变为一批由原金廷侍卫组成的部落名称,后成为该部落的族人姓氏。这是非常古老的老满洲部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巴佳尔氏大多冠汉姓为卫氏、富氏、巴氏等。
7、源于蒙古族汉化改姓
源于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汉化改卫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1)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奉命迁驻中卫(今辽宁沈阳)。明朝中叶以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已冠汉姓为卫氏。
(2)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为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卫氏。
(3)蒙古族旺古尔沁氏,世居中卫(今辽宁沈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称为卫氏者。
一、起源:
卫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出自姬姓:根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卫姓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姬姓。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被封在康地,称为“康叔”。后来,他转封到卫地,国都在殷商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他负责管理商朝的遗民,并建立了卫国。后来,卫国迁到今天的河南濮阳。卫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公元前254年成为魏国的附庸,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秦国所灭,是存续时间较长的诸侯国之一。当卫国被秦国所灭后,卫国贵族子孙便以国名“卫”或以“康”为氏,以此纪念自己的宗族来源和国家遗产。卫姓成员多视自己为周王室的后裔。因此,许多卫姓人士尊奉卫康叔(姬封)为得姓始祖。
2、出自姚姓:古有卫国,是舜的后裔所建,后被商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3、源于赐姓、改姓:历史上,有些人因赐姓或改姓而改为卫姓。例如,汉成帝鸿嘉年赐侍者李平姓卫氏;另外,名将卫青本姓郑,后改卫姓。
4、源于朝鲜卫国公室:在汉朝时期,朝鲜半岛有一个卫满朝鲜,其王族后裔在卫满朝鲜灭亡后内迁中原,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即卫氏。这个来源的卫姓主要分布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焦作地区。
5、少数民族姓氏:
鲜卑族:据《后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有库傉官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卫氏。
满族:在明、清时期,巴佳尔氏族人大多冠汉姓为卫氏。
蒙古族:元朝时期,蒙古旺舒特部的族人后来以居邑名称汉化为卫氏。
女真族:明朝时期,建州女真首领、建州卫官阿哈出(完颜氏族成员)的后裔也有以卫为姓的。
这些起源说明了卫姓的多样性,反映了中国姓氏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二:卫姓的发展历史和繁衍生息
卫姓的发展历史和繁衍生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周朝时期:卫姓起源于周文王的后裔康叔,他被封于卫,建立了卫国。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兴衰,最终被秦国所灭。尽管卫国灭亡,但卫姓作为康叔后裔的身份标志继续流传。卫国灭亡后,卫姓贵族及其子孙散居各地,许多人以国名为姓,继续繁衍生息。卫姓后人在山西、陕西、四川、河南等地形成了较大的聚居区。
秦汉时期: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卫姓受到了秦朝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但在汉朝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卫姓家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鲜卑等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部分人改姓卫,为卫姓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战乱导致卫姓家族进行大规模迁徙,特别是永嘉之乱后,北方的卫姓家族纷纷南迁。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卫姓家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在唐朝末年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再次促使卫姓进行迁移。
宋元明清:宋代以后,卫姓在南方的分布逐渐增多。到了元明清三代,卫姓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常见姓氏之一。这一期间,卫姓族人在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近现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卫姓族人遍布世界各地,成为了全球华人的一部分。
三:卫姓现况
卫姓目前在中国是一个相对较少见但分布广泛的姓氏。最新的数据表明,截至我所掌握的信息更新至2023年,卫姓人口数量约为67.6万,排名全国姓氏第171位,而山西依然是卫姓人口最多的省份。这一数据可能随着时间和人口变动而有所变化。
卫姓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的某些特定区域,卫姓的主要分布特点如下:
山西:作为卫姓的第一大省,山西占据了卫姓总人口的大约24%到28.9%。这表明山西是卫姓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其他主要省份:除了山西外,卫姓人口较多的省份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这四个省份合起来约占卫姓总人口的77%。这些地区的卫姓人口占比高,显示了卫姓在此区域的历史渊源和长期聚居。
次级分布区域:上海、江苏、贵州、山东等省市也是卫姓人口较为集中的地方,约占卫姓总人口的一定比例,具体数字在不同来源中有所差异,但总体反映了卫姓从中心区域向周边扩散的趋势。
多民族分布:卫姓不仅仅局限于汉族,也是彝族、土家族、布依族、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姓氏,这说明卫姓在中国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广泛性。
全国分布特点:整体来看,卫姓形成了以晋秦(山西、陕西)为中心,向南迁移和扩散的分布格局,意味着卫姓不仅在北方有深厚的根基,在南方一些地区也逐渐有了自己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