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墨大师在线算命|生辰八字免费算命

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池姓的来源以及历史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池姓是,在《百家姓》中排第281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10位。
    池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三十-二位姓氏,主要散布在黑龙江、云南、浙江、广东等地。当今池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总人口大约有34万。



池的名义和图腾
    池,积水的坑,也称水塘。池的本义是水道、沟渠。《周礼》谓秋官司寇所属有雍氏之官,掌沟、窦、浍、池之禁令,春令为阱护沟渎,秋令堵塞,以利于民,并禁以山为苑圃,禁毒杀泽中之鱼。池,穿地通水,就是水道。后来引申护城河也称城池。古池人应是一群善于挖沟通水的人群,以池为氏族的原始图腾,并命名氏族和族徽。池人居住之处称池,所依之山称池山,所临之水称池河,最终出现池姓。

池姓的起源与演变
    池姓起源主要有两支:居处和赢姓。
    第一支以居处为氏。如城、郭、园、池等氏族,均以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取氏族名。居住于护城河边上的氏族以池为氏,因此护城河也称城池。
    第二支出自赢姓。春秋时秦国司马公子池之后,以名为氏。

外族基因的流入
    进入秦汉以来,池姓的组成一直相当稳定,几乎没有外族血液的流人。直到近代,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陆续出现池姓。

历史上池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仅发现在浙江省中有池姓人口分布。明朝时期,池姓大约有近3万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江西、浙江、江苏、湖北,这五省池姓大约占池姓总人口的91%。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河北、河南等省。

当代池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池姓的人口大约有34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为第二百三十二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黑龙江、云南、浙江、广东,这四省池姓大约占池姓总人口的52%,其次分布于福建、河北、江苏、陕西、河南等地。
    池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32)表明:在云南、川贵南部、广西西部、海南、广东南端和东部、福建大部、浙江东南、陕西中部、甘肃东端、内蒙古东部、辽宁北段、吉林大部、黑龙江,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最高可达1.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4%,居住了大约60%的池姓人群。

池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池姓的郡望有西平、西河、陈留,以郡望的地名作为其堂号。西平郡,东汉建安年间设置,治西都,即今青海西宁市,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东晋末年,西平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于此。西河郡,三国魏置,一称河西,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陈留郡为西汉设置,故地在今河南开封地区。
楹联     池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两副:
           中牟循吏,成淳大魁。
           生春宏文直庐记,显方力作晃岩集。
家谱    目前全国各单位的图书馆收藏池姓族谱9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池姓历代名人4名,占总名人数0.009%,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五百七十四位;池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05%,排在并列第五百七十八位;池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1%,排在并列第三百三十二位。池姓历史名人:西汉中牟令池瑗;南宋咸淳年状元池梦鲤;明朝嘉靖进士、太常寺少卿池浴德,诗人池显方;清朝道光进士、国子监司业池生春;当代地质学家、岩石学家池际尚。

池姓血型
    池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3.7%,A型占28.3%,B型占29.2%,AB型占8.8%。

池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候的秦国王族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有个王族名叫公子池,他和公子悝同为秦昭襄王赢稷同母弟,即秦惠文王嬴驷之妃芈八子所生的儿子。

在周郝王十年(秦昭襄王二年,公元前305年),大弟弟公子池被秦昭襄王封为泾阳君(今陕西咸阳),并担任当时秦国的将军(相当于大司马);小弟弟公子悝被封为高陵君(今陕西高陵);惠王妃芈八子的同父异母弟弟芈戎则被封为华阳君(今陕西华阴华山之南);大夫魏冉则为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封于陶陶(今山东定陶),负责保卫都城咸阳。他们这四个人当时被称为“秦四贵”。

公子池原居咸阳,周郝王十五年(秦昭襄王七年,公元前300年),公子池被作人质放于齐国。魏冉从执掌军权的大良造升为将军,继而出任秦国宰相,封穰侯。

周郝王二十四年(秦昭襄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由于秦军大将白起攻陷了韩国宛城(今河南南阳),公子池改封于该地。

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的记载,在魏冉五次任秦国宰相期间,公子池、公子悝和芈戎三人轮流担任将军之职。由于秦国宣太后的格外宠幸,“秦四贵”在改封时均得到了当时手工业与商业发达的封地,如陶邑富庶,宛城更以产铁闻名。一直在咸阳的“秦四贵”凭借经济特权通过“遥领”方式而出现“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的局面。

秦昭襄王“恐后世有国者非王子之孙”,于是在周郝王四十九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废黜宣太后,次年宣太后忧郁而死。同年又罢魏冉之相位而改用范雎,魏冉被迫出关时竟然“有辎车千乘有余”,后死而葬于陶(今山东定陶)。

周郝王五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而年,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又剥夺了华阳君芈戎的“君”权而赴华阳,途中逝世。而泾阳君公子池、高陵君公子悝二人只被取消了封邑,未被逐出咸阳。

在被取消封邑之时,公子池已有六十多岁了,但他已经富得流油,其子孙后代业已有了较好生存保障,因此公子池的家族人丁繁盛已极。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池氏,世代相传至今。

后来曾任秦过丞相的池子华,就是公子池的后裔。池子华为一时大儒,食禄汝南,封邑西平(今河南开封陈留,非今河南驻马店西平)。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池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氏于地者,城、郭、园、池是也。”古代城墙称作城或垣,城外护城河称之为池。

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古代称护城河为池,而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便以“池”为姓,世代沿袭,称池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氐族,出自东汉末期西北地区古仇池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仇池国,指由魏、晋之际由氐族杨茂搜创立的前仇池政权和杨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权的统称。

前仇池国(公元296~371年):东汉建安年间,氐族人杨腾率领部众迁至仇池山(今甘肃西和县城南四十五公里处)定居下来。在三国时期,杨腾曾联合凉州马超、韩遂、杨秋和占据今甘肃一带的兴国氐王阿贵汇合共同反抗曹魏国的曹操。后因战败,遂率少数将领投奔蜀汉国的刘备,其余部众被曹操迁至扶风、天水一带。

在西晋文帝司马昭执政时期,氐族人杨飞龙接受西晋王的封号,以假征西将军名义,率部落“还居略阳”。杨飞龙以外甥令狐茂搜为养子。到了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杨茂搜自号辅国将军,右贤王,西北氐族部众拥戴其称王,始建前仇池国,称仇池公,其辖地有武都、阴平二郡。

到了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前仇池国分裂,杨茂搜长子杨难敌继位,号左贤王,屯下辨。其弟杨坚头号右贤王,屯河池(今甘肃徽县),今陇南地区大部都在其控制范围之内。其后兄弟内斗,国力日弱。在晋简文帝司马昱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国皇帝苻坚遣将杨安攻仇池,城破之后,将氐族人迁徙到关中一带。至此,前仇池国历杨茂搜、杨难敌、杨毅、杨初、杨国、杨俊、杨世、杨统、杨纂共九代君王而灭亡。

后仇池国(公元385~443年):前秦政权灭亡后,苻坚的女婿杨定率部众返回陇右地区,于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前秦苻丕太安元年,西秦乞伏国仁建义元年,公元385年)自称龙骧将军、仇池公,招纳氐族、汉族之民自立。四年后,杨定占领了天水、略阳、陇城、翼城等地,自号陇西王。后与西秦政权的乞伏乾归争战,失败被杀。其堂弟杨盛继位时,辖区只有武都、阴平两处城池,不久领土又扩张至汉中、祁山。

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后仇池国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破,至此,后仇池国历武王杨定、孝昭王杨玄、惠文王杨盛、仇池王杨保宗、大秦王杨难当、仇池王杨建义、仇池王杨保炽共七代君王而灭亡。

前、后仇池国灭亡后,杨茂搜的后人又相继建立了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阴平国王杨法琛因积极协助北周王朝的益州总管王谦反抗杨坚,在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后,即派大军灭了阴平国。此后,氐族部众遂散处各地,逐渐融合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在仇池国灭亡之后,有氐族部众取故国名为汉化姓氏者,即称仇池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池氏、仇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今朝鲜族池氏族人有两个源出:

⑴.公元六世纪,朝鲜半岛新罗国在古源六村(六个原始个部落即拳罗六部)的基础上建立,六村酋长之一叫池白浩,后皆改称郑氏,世为新罗国重臣。如今除韩国忠南道瑞山市的郑氏以外,南北朝鲜的郑氏族人皆以池白浩为始祖。直到高句丽武将王建夺取后高句丽政权并建立高丽王朝后,于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二年(大辽天显十年,公元935年)灭亡新罗国,重新统一朝鲜半岛。池白浩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称池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朝鲜高丽王朝第四代王光宗十一年(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有秦相池子华后裔池镜以太学士身份奉使高丽,受高丽光宗官封金紫禄大夫、太保、平章事。池镜至高丽国后受赐居于中和唐岳,即受邀留居今韩国忠州市,在月岳山一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朝鲜池氏一族,皆以忠州为本贯,世代相传至今。随池镜一同东至高丽王朝的,还有辛镜、郭镜、元镜、虞镜、张镜、李镜七学士,当时号称“东来八镜”,在朝鲜、韩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癸卯年(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池镜享一百零一岁而逝,葬于中和唐岳华山亭。

第五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持佳氏,亦称持嘉氏、迟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盏氏,在金国时期称女真赤盏氏,以姓为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持佳氏多冠汉姓为池氏、迟氏、张氏等。

池氏始祖

公子池。

迁徙分布

池氏属于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约四十一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池氏起源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河南陈留一带。战国时期,秦国有个公子名叫池,人称公子池,在朝廷里面任大司马的官。他家族昌盛,他的后代中有的以他名字为姓,世代相传,形成一支池氏。

另一支起源于以居住地为姓。古代护城河称为池。有一句成语说,“城门着火,殃及池鱼”就是指用护城河的水救火,水中鱼儿遭殃。古时农田在城外而务农的百姓往往在城池边,一来生活用水方便,二来前往耕作近,而他们的称呼也往往带个池字,久而久之形成了池氏。望族出于西平郡,即现在的甘肃省的西宁县。据史籍《姓氏考略》载,陈留有池氏,秦的丞相池子华就是出自该家族。

发祥于陈留之地的池氏,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西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离石县。

当今池氏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姓氏。在中国的闽、粤、赣、皖、晋、冀、京、豫、陕、湘、滇、台等省,以及在美国、朝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都有人数不等的池氏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古族、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氏族人分布。

郡望

西平郡:春秋时期的西平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一带,战国时期为秦国宰相池子华的封邑。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将金城郡分置为西平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一带。东晋末年,西平为秃发乌孤所占,称西平王,依此为都城。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东部至民权县、宁陵县、西至开封市、尉氏县、北至延津县、南至杞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改治到浚仪。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隋、唐两朝皆为汴州陈留郡。1957年丁酉并入河南省开封县。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堂号

西平堂:以望立堂。

陈留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同安堂:源自明朝池裕得,同安人,以进士闻名遂安县,推断明决,后升任太常寺少卿,族人以其生地为堂号。

……

历史名人

池子华:(生卒年待考),嬴秦公族大司马公子池之后裔。著名战国时期秦国大儒、宰相。秦惠文王后元七年(公元前318年),张仪离秦国相位,秦惠文王以一代名儒池子华为宰相。后张仪归,子华任相一年,还其相位。

池 瑗:(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世之裔孙。著名汉朝官吏。汉献帝末年、汉延康元年(公元650~983年)受中牟县令。

池仲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四十九世之裔孙。汉朝名人。传说,北魏孝文帝(公元220~265年)时的城门侯,家住在城门附近。一次城门失火,大火蔓延到他的家,池仲鱼被烧死。留下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

池 琼:(生卒年待考),池氏始祖公子池第五十五世之裔孙。汉朝名人。唐商宗朝时被封为宁海节度使。

池圣夫:(生卒年待考),浙江平阳人。著名宋朝大臣。宋嘉定四年辛未(公元1211年)文科进士。宋宝庆绍定年间历正字校书郎、秘书郎,兼吴王益王府教授、著作佐郎、著作郎。宋端平年间知建昌军,宋淳佑间除淮西、江东总领,提领建康府户部。

池梦鲤:(公元1224~1279年),字德华;出生于赣州城南市街,后居七里镇。著名南宋大臣。南宋朝时期状元进士出身,于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中甲戌特科状元,是江西赣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历任浙西江东制置使、平江知府(今江苏吴县)。

池仲容:(公元?~1518年),浰头人(今广东和平)。著名明朝广东农民起义首领。

池浴德:(生卒年待考),字士爵,号明洲;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大臣。

池显京:(生卒年待考),字致夫,号念苍,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官吏。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举人,授和州知州,革除繁重的牛税。后因触犯巡抚崔呈秀被罢官。后补湖州通判,转任怀庆同知,因督运耽误期限被追究责任,解职还乡。家居三年后,卒。他精通书法,尤工绘画。晚年颇喜禅学。

池显方:(生卒年待考),字直夫,池浴德之子;中左所人(今福建厦门同安)。著名明朝诗人。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举人,后参加应天府考试,以母老不任官。一生工诗文,喜游山川,结庐于玉屏端山,与董其昌、何乔远、黄道周等名士交谊甚深,时在一起唱和。著有《晃岩集》、《玉屏集》等。其赠与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艾儒略的诗作,收录于《帝京景物略》一书中。

池逢功:(生卒年待考),字玄三;黄岩人。著名清朝将领。由世袭云骑尉荐升副将,署温州总兵。清咸丰三年温州遭大水,清咸丰三年四年春、夏之间,民多饥死。他建议设局施粥,倡捐百金,谕所将校勉力相助。于是守令,士绅无不乐施。历两月余,全活甚众,民众立碑歌颂。后署福建提督,逝世于官任上。

池生春:(公元1798~1836年),字籥庭,又字剑芝,号直庐;楚雄人(今云南楚雄)。著名清朝学者。

池峰城:(公元1903~1955年),原名迟凤臣;河北景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抗日英雄。

池华琼(1975~):青年女演员。曾在《杨贵妃秘史》饰梅妃,现在签约北京的金英马影视公司。

池 莉(1957~):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各种文学奖50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