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墨大师在线算命|生辰八字免费算命

Discuz!NT|BBS|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汪姓的来源以及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1#
源自鲁国

   据家谱记载,汪氏家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鲁国,并认定君主鲁成公的次子为汪氏的一世始祖,到我们这一代,已延续了93代。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为了便于统治广袤的国土,便采用分封制,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的长子被封为鲁侯,在曲阜建立了鲁国。一代又一代传到了第21位君主鲁成公,鲁成公将其次子封在名称为汪的小邑,其后代便以邑名为姓。此外,还有一种传说,即鲁成公的次子出生时,其左手的纹为水,右手的纹为王,左水右王合成了汪字,故其名为汪。从此,在中华民族的姓氏里,便有了汪姓。

    关于汪姓的起源,历史上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汪氏源于商代的汪芒国,历史更加久远。但后来汪氏子孙修谱时,大都采用前面那种说法,我们的家谱也如此。



创业颍川

后来,鲁成公次子又被分封到颍川(今河南禹县)为侯。史书记载他有文章才华,有功劳业绩,因而声名远扬。颍川周围地区,处在鲁、豫、晋之间,颍水两岸沃野千里,有独特的地理条件,汪氏子孙便首先在那里繁衍下来,故史书上有汪氏“始于姬鲁,食于颍川”之说。



年少捐躯

   最早见于史书上的汪姓人物是鲁国的汪踦。《礼记.檀弓篇》记载: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伐鲁,鲁与齐战于郎,汪踦在郎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仪礼制度,为国而死,国给于殓葬。汪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殇。孔子反驳说:汪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殇对待?”于是,以成人之礼收其敛葬。

   这个故事,我在小学课文中读到过,因为是同姓,故印象深刻,至今未忘。

迁徙江南

   汪氏家族早期在中原一带生息,后因战乱频繁,逐步向南迁移,其中,31世孙汪文和起了重要作用。

   东汉末年,汪文和因有军功被汉献帝封为龙骧将军,会稽令(今浙江绍兴),率部族南迁。后举家移居始新(今浙江淳安县新安江北岸)。当时,这里还是一片偏僻荒凉之地,不受外界干扰,汪文和族人逐渐发展成了这一代的望族。后人将其称为移居江南的始祖。

图片
功垂越国

   汪文和族人继续向皖南歙县、绩溪一带迁移。此时,又产生了家族史上的重要人物:44代孙汪华。

   汪华生于安徽绩溪,年少时以勇侠闻名。当时,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以当地富豪的身分应召入伍,因平定婺源匪寇有功,被群众推选为头领。那时,四方割据,纷纷各立名号称王。他带兵占领了宣、杭、睩、婺、饶五州,扩大了势力,拥有精兵十万,自称“吴王”。他执政英明,受到广大百姓的拥戴,所统治的地区安定了十多年。唐朝建立后,他看到了李政权的强盛,识时务地向其归附纳贡,受到唐高宗的嘉奖,让他掌管六州的军事,任歙州刺史,封越国公,食邑3000户。7年后,进京入朝,掌管禁兵17年。在长安逝世后,归葬歙县,立汪氏庙祠之。

   汪华的九子皆为衣紫食禄的朝廷命官,赐封侯爵,担任官职。汪氏家族从此兴旺起来,遍布皖南城乡各地。宋朝时有人云“今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后也”,足见汪姓之盛况。至今,安徽仍然是全国汪姓人口最多的省分。按1982年的全国人口调查,安徽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汪姓人口的44%。

李白赠诗

   汪氏家族中有一人同李白颇有交情,他就是汪伦。

   汪伦是安徽黟县人,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于留恋那里的桃花潭,特将家迁往泾县。唐天宝年间,听说李白旅居在邻近的叔叔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他到家中作客,说这里有美酒和桃花。李白欣然前往。汪伦留他连住数日,每日以酒相待,临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也因而名留千古,妇孺皆知。

图片
宏村遗产

   在安徽黟县县城西北约11公里之处,有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宏村。2000年11月30日,它同附近的小村西递,作为我国唯一的古村落典型,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各户全都姓汪,是我们家族的先人为全人类留下的宝贵遗产。

   南宋末年,汪氏66代孙汪彦济举家迁到这里的雷岗山阳,始建了13间房屋,这便是宏村的开始。以后逐步发展。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150多幢明清民居,掩映在碧水古木之间。民居各具特色,有的精雕细刻,美轮美奂,有的气度恢宏,古朴典雅,还有颇具规模的“南湖书院”。家家书香四溢,房厅有大幅中堂和书法精美的楹联,内容多为治家格言,山水花鸟。小村依山旁水,利用天然溪流,巧妙地构建了全村的塘渠水系。

   2010年和2012年,我偕本琼及新宁、新慧两家,曾先后前去游覧,在一座颇为气派的民居的厅堂里,见到了汪氏始祖和44代孙汪华的巨幅画像,不禁油然产生亲切和崇敬之情。

东坡书碑

   北宋时期,汪氏66代孙汪惟良迁徙到婺源石田。石田位于婺源西南,是婺源、德兴、乐平三县交界处的一个山村。宋仁宗末年,家族史上又一个重要人物,汪惟良之孙汪路,在这里诞生。

   《儒林汪氏宗谱》中至今还保留着那个时期的诗文,称之为《石田世墨》。当时的庐舍命名为“如礼堂”,请了一些当时的名人作《如礼堂记》,书写全文,镌刻在石碑上。书写者竟然是当时最有名的文人、大书法家苏东坡,另一位大书法家黄庭坚也在上面题字。碑石虽未能保存,其上的文字却载入宗谱得以流传下来。

   几年前,负责2006年宗谱主编的大维弟,曾专程赴石田寻根。他以当地的景观为背景,画了一幅名为《思情留在此山中》的国画,收入了宗谱,并复绘了一幅给我作纪念。

『汪』姓氏起源:
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后。汪芒氏又称汪罔氏,是防风所改,防风是夏朝诸侯之一。夏朝国君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因为晚到,而被禹杀头。进入商朝,防风氏的后代就改为单字汪氏。汪氏子孙即是商代汪罔氏后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诸侯,所以汪氏的渊源可谓悠久异常,距今大约有四千年的历史;同时汪氏也必是贵胄之后。
商、周后的春秋时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孙出现。鲁国国君成公的支庶儿子被封到汪邑,其后世子孙有的就以邑为氏而姓了汪。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直系子孙。
还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来的。据史料记载,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聚集地:
迁徙分布
春秋时,鲁国有童子汪骐,哀公的时候和齐国军队战于郎而死,鲁人因为他死于国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礼来安葬。这是见于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东汉时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为躲避祸患,迁至新安,子孙蕃盛,后发展为新安望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歙州徒河间。'这说明南朝时汪氏已迁于今安徽歙县,隋初有一支迁至今河南河间。唐代以前中原已经有汪氏聚居点。唐初有汪华,封越国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子孙分布于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许多地方。宋代以后,南方的广东、广西、贵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湾的第七十四个大姓,踪迹遍及全省。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我国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来自江西,而他们江西的祖先也是从安徽搬过去的。台湾也不例外,台北县淡水镇和三重市的两个汪氏族谱,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氏,就是传自歙姓。汪氏自闽、粤迁移来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满清康熙提间。当时,一位泉州人汪仰腾,到新竹市内的古贤里开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东文加入,另有一位广东人汪复隆入今苗栗县卓兰乡。
堂号
汪氏的堂号主要有:'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
另外,汪氏还有堂号'平阳'、'六桂'。
历史名人:
见于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后,以清代为最多。
唐代有泾县人汪伦,大诗人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他热情招侍,李白因赋《赠汪伦》诗,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
南宋有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彦。
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渊,曾经两下东西洋,游踪广远。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
明代有戏曲家汪道昆、汪延讷。
清代有医学家汪昂,著有《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非常实用,流传很广,对普及医学有所贡献;有散文家汪琬;有书画家汪士慎,善于写诗,精通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其擅于画梅,笔墨清劲,对后世影响较大,是'扬州八怪'之一;有军机大臣汪由敦,以办理公文敏捷干练而著称,也善于书法;有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汪中,早年因曾经助书商贩书,所以遍读经史百家和天文历算,所作《哀盐船文》被杭世骏所叹赏,从此文名大显。他尤其致力于西洋数学,曾经自制仪器多种,测绘黄河新旧海口地势。他还曾为墨子荀子翻案被统治者视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编著有诗集《明十三家诗选》、小说《元明佚史》。还有太平天国将领汪海洋,京剧演
员、剧作家汪笑侬。
近现代有曾在1940年任伪国民政府主席的大汉奸汪精卫,还有早期话剧活动家、演员、剧作家汪优游;著名诗人汪国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